Notice: Undefined offset: 1 in /home/proxyd/public_html/index.php on line 1980
谢盛友 | blog.wenxuecity.com
文学城首页 | 新闻直通车 | 我的文学城 | 热点论坛 | 使用帮助 | 进意见区 | 分类广告 | 比价购物 简体版 | 繁体版
  博客首页 | 注册新的博客 | 控制面板 | 博客论坛 | 博客分类 | 博客搜索 | 新手入门 | 下一个博客 
文学城注册笔名: 密码: 自动登录 ()
控制面板
发表文章
文章编辑
评论管理
更新资料
订制模板
博客标题
谢盛友文集
创业, 阅读, 写作
个人信息

<照片管理>

谢盛友, 50岁
欧洲(其他), 德国, 其它地区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最新文章
•  博客(blog)、面谱(Facebook)、Youtube
•  谢盛友:我到底是谁?
•  古城班贝克(图)
•  谢盛友:门(长篇小说6)
•  德文媒体:西藏人不是受害者而是凶手
•  沉睡的尼采与德国褐煤
•  中国没有党文化
•  谢盛友:门(长篇小说5)
•  假如达赖喇嘛是胡锦涛
•  全台湾人要胡锦涛
•  中华经济帝国的锋芒
•  重温吴仪感人瞬间
•  江南 水的记忆
•  湘秀长沙
•  民主,跟吃饭息息相关
归档备份
01/01/2008 - 2/01/2008
02/01/2008 - 3/01/2008
03/01/2008 - 4/01/2008
文章分类
•  暗夜独白(图)
•  Der Redakteur vom China-Imbiss
•  Exotisch - Die Zeitung für Chinesen in Deutschland
•  谢盛友简历

•  假如马英九是大陆民选总统
•  中国没有党文化
•  假如达赖喇嘛是胡锦涛
•  马英九,你想过吗?
•  国民党演变的启示

•  人生旅途的背包
•  古城班贝克(图)
•  沉睡的尼采与德国褐煤
•  莫扎特真容惊世复出
•  德国人吸烟与禁烟

•  大慈善家汤燕雯
•  强档推荐:充数的博客
•  人杰地灵文昌(图)
•  中国30年出国留学121万
•  李清照好酒色赌?

•  是是非非'家乐福'
•  德国人租房比买房多
•  追忆香港的似水年华
•  徐悲鸿从南洋走向世界
•  陈冲:让奥运继续

•  哭泰山
•  老公是无限公司老板
•  谢盛友:我到底是谁?
•  夫妻吵架得有技巧
•  夫妻最好不要吵架

•  我的删贴原则(读者投书)
•  民阵人士:西藏事件对中国民运“没有推动”作用
•  奥运会、“藏独”和文化自信
•  中国粮食:慌不慌?荒不荒?
•  一代学者陈序经

•  谢氏宗亲聚会有感
•  谢盛友:遥远的清明
•  谢盛友:门(长篇小说6)
•  谢盛友:门(长篇小说5)
•  谢盛友:门(长篇小说4)

•  马英九当选后的台美中关系
•  网络生活最温暖的一天
•  笑傲博鰲 展現兩岸大破大立的可能
•  馬英九的中華民國是什麼?
•  苏起:博鳌会戴罪立功

•  法大还是爱大?
•  贺卫方:改变中国国际形象需开言禁

•  揭开高压锅的中国独生子女
•  中国新知识分子
•  未來的作家
•  谦卑是一种力量

•  网络新闻学(7):新闻的写作
•  网络新闻学(6):新闻的价值
•  网络新闻学(5):媒介
•  网络新闻学(4):传播的效果
•  网络新闻学(3):传播的干扰
最新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本文章已被阅读了 2151 次
[返回博客首页] [查看/发表评论] [加入个人书签]
《如果毛主席知道》 2008-03-31 22:31:25



《如果毛主席知道》




许多到中国去学习工作的外国人都有抓起笔,记录这个瞬息万变的庞大国度的冲动。用"China"这样的关键词在全世界最大的网络书店Amazon上查找,就可以找到成千上万种各种语言的外国人看中国的印刷出版物。德国南德意志报经济版驻华记者吴亚尼,花了6年的时间将他在中国撰写的人物采访集结成书,并于今年2月底以《如果毛主席知道》为书名出版发行。他在书中描述了来自中国各个社会阶层的人们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一幅当今中国社会的众生相。

2002年来到中国工作的德国记者吴亚尼(Janis Vougioukas),在过去的6年里由于工作的缘故遇到了各行各业形形色色有名无名的中国人。他说,他尝试着去理解和描述这些年中国人生活中的变化和发展。作为文字记者,撰写文章总是会受到版面大小的影响和制约。大部分时候记者最多能得到半个版面,很少的情况也可以得到整个版面。吴亚尼说,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只能描写一些表面现象:“虽然我早就有动笔写一本书的想法,但是始终不信任自己。后来我的出版商对我说,您已经写了这么多有意思的人物故事,什么时候也写一本书吧。然后我就开始动手整理修改添加以前的报道材料,花了半年的时间写完了这本书。”

 《如果毛主席知道》

这本书的书名是《Wenn Mao das wüsste》,汉语被译作《如果毛主席知道》。书的封面装帧简洁,红色背景上是一幅画着脸谱的京剧演员瞪大了眼睛在读一叠中文报纸。吴亚尼说到这个书名的来历时表示,给书起个合适的名字着实费了番力气,因为整本书的内容需要用短短的几个字来概括。他说:“最后是出版商想出了这个题目。她在我以前写的一篇文章中找到这句话:如果毛主席知道。她觉得这句话不仅描写了中国这些年的变化,而且也符合一般德国人在头脑中对中国的想象。对于出版商来说,迎合读者的口味也是必要的做法。我觉得这个书名很合适这本书,远比封面上的照片要好得多。”

吴亚尼挑选了23个来自中国各个社会阶层,从事不从职业的中国人,在书中讲述了23种不同的生活,叙述了23个不同的故事。他说,像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极其复杂又极具多样性的国家,是无法通过几百页纸描述得清楚的。“我不是在写统计数据,我只是在描写完全不同的一些中国人,他们的生活一瞥。”

如果毛主席知道中国社会30多年来发生的变化,他会作何感想呢?吴亚尼猜测说:“我觉得毛就没有这样设想过,包括上一代中国人也没有预料到,过去的十几年间,中国大地发生了这么多变化。”他停了停接着说:“毛肯定不会高兴看到今天的中国。虽然一方面他会为中国今天强大的经济体感到自豪,正像中国当年提出的‘超英赶美’的口号,但是在文化和政治方面发生的变化却并不是毛当年所设想的。”

情感重于数据

吴亚尼说,他在和中国同行进行交流的时候发现,许多中国记者更为看重的是具体的信息要素和数据。而对他来说,捕捉到人的情感更为重要。但是,他也发现,中国人似乎是一个不善表达的群体。特别是和来到城市打工的民工做采访,如果想让他们讲述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感受感想,尤为困难。

有一次,吴亚尼去深圳的一家工厂采访年轻的打工妹。他想让那位年轻的姑娘给他描述一下在这家工厂第一天上班的情景,对方却说“还可以”。“可是我在写报道的时候不能只写‘还可以’这三个字。所以我就得把问题问得特别细。‘第一天来上班的时候还记得工厂的大门是什么样的吗?’‘宿舍里住了多少工友?’‘你学了哪门手艺?’‘学了多久呢?’‘上班累吗?’‘会不会觉得饿?’我得问1000个问题在报道中才能写满一页纸。” 吴亚尼笑着说。

“小说《鸿》把我领进汉语课堂”

10年前,吴亚尼还在慕尼黑读大学的时候,读了张戎的小说《鸿》。这部小说成为促成他在慕尼黑人民夜校学习汉语的源动力。10年之后的吴亚尼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但是,他并不期待这本书可以唤起更多德国学习汉语的热情:“如果有人因为看了这本书去学汉语,我会感到很高兴,但是这并不是我的任务和使命。我只是希望通过写这本书打消德国人对中国怀有的一些恐惧感。我们还是很害怕这个国家,因为它对我们来说太陌生的了。我要写的是一本介绍最普通的中国人生活的书,去讲述他们的爱,他们的情感,他们的梦想,他们的喜怒哀乐。我想通过我对普通中国人生活的叙述和描写,让中国对德国读者来说变得更近。”

在这本书中,吴亚尼也有自己最喜欢的人物故事:“我喜欢为新华字典挑错,拯救汉语的老陈的故事;还喜欢在南京大桥上专门等着拯救自杀者的故事,还有中国第一个专门调查二奶的侦探的故事。我喜欢那些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的故事。他们的生活可能第一眼看起来很不起眼,但是他们的经历却是对这个国家及其文化的最好诠释。”

没有盗版的中国人

吴亚尼在上海已经生活工作了6年。他说,在他周围的大部分德国人,虽然居住在上海,但实际上仍然生活在德国。他们只和德国人交朋友,买德国面包房烤的面包,在家看德国的电影。如果你问他们,你有中国朋友吗?他们会说:“我的中国保姆阿姨。”吴亚尼说,他的任务不是把自己变成一个中国人,因为即便尝试了反正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他在读书的时候努力尝试过:“那时候,我不喝咖啡,去上太极拳班。但实际上,这些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去试着理解中国,以开放的态度对待中国,尽力学这个国家的语言,不畏惧并主动寻求同当地人的沟通和往来。我不再试着把自己翻版成一个中国人,这不是我作为记者的职责。”


 
(洪沙)
 


[打印]
 
 
谢盛友 的评论 回到顶部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给 谢盛友 发表评论 回到顶部
评论不支持HTML代码

只有文学城注册笔名用户才可以评论。

如果您还没有注册, 请点击这里注册文学城笔名
注意: 请不要在评论中留下不友好信息或者类似侮辱性的言辞。
登录笔名: 密 码: (可选项)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隐私权政策
文学城悄悄话提醒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