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offset: 1 in /home/proxyd/public_html/index.php on line 1980
[08-03-29] [8.5分][中国/Chung Kuo][意大利语纪录片/中字][1.04G][rmvb][MU] - 【电影】 - 【正规影视区】 - ★★小狼窝★★【开放注册】 - Powered by Discuz!
打印

[欧美] [08-03-29] [8.5分][中国/Chung Kuo][意大利语纪录片/中字][1.04G][rmvb][MU]

本主题由 hjianji1 于 2008-3-29 10:14 PM 加入精华

[08-03-29] [8.5分][中国/Chung Kuo][意大利语纪录片/中字][1.04G][rmvb][MU]

【影片名字】:中国 Chung Kuo Cina
【影片格式】:rmvb
【影片语言】:意大利语(只是解说,其它都是中文)
【播放时间】:217分钟
【解压密码】:rikufunish@www.x1949x.com
【图片预览】:







【影片介绍】:


◆原  名:Chung.Kuo.Cina
◆译  名:中国
◆导  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Michelangelo Antonioni
◆演  员: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Michelangelo Antonioni .... Narrator (voice)
◆类  型:记录
◆片  长:217分钟
◆上  映:1972年
◆国  家:意大利
◆语  言:意大利语
◆字  幕:中文
◆文  件:1CD
◆链  接:http://www.imdb.com/title/tt0068375/
◆评  分:8.5/10 (123 votes)
-----------------------------------------------------------------
◆视频尺寸:688x448
◆压缩格式:DVDRIP-RMVB
◆片源版本:中国.Chung.Kuo.Cina.1972.iNTERNAL.DVDRiP.X264.WiTH.ExTRAS-KiSS
-----------------------------------------------------------------

◆简  介:
在文化大革命热火朝天地开展之时,Antonioni受中国政府之邀来到中国拍摄关于新中国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曾被中国政府猛烈批判,认为它看到的是“不正确”的中国(如同《扎布里斯基角》被指责看到的是不正确的美国一样)。
  这部名叫《中国》的纪录片是安东尼奥尼应中国政府的邀请来中国拍摄,但因拍摄出来的影片不符合中国官方对内容的要求而受到全中国至上而下的批判。安东尼奥尼原来的计划是在半年的时间里进行拍摄,而中方只提供了在他们规定的路线上的22天的拍摄时间。因此,影片在很多时候仍然是外国人眼中的(同时也是中国官方所愿意提供的)中国形象,大量事先安排的拍摄场景、环境和人物在中国人眼中很容易辨认。但正如安东尼奥在来中国之前寄往北京的“意向书”中所说的:“我计划关注人的关系和举止,把人、家庭和群体生活作为记录的目标。我意识到我的纪录片将仅仅是一种眼光,一个身体上和文化上都来自遥远国度的人的眼光。”于是在大量的限制之外,安东尼奥尼的摄影机朝向了日常之间的缝隙,他以摄影机的目光对上他所感兴趣的每一个中国人的目光,有时甚至是侵略性地“瞄准”直到对方躲开。摄影机并没有试图与拍摄对象建立某种关系,而以自觉地以外来者的身份袒露两者之间的互为差异。安东尼奥尼用他对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的影像直觉拍摄了这部他自己所称的“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的影片。
安东尼奥尼眼中的“中国”
  受邀来华拍片
  在中意重新建交后的1971年5月,一个由当时外贸部长率领的意大利代表团访华,紧跟着7月20日,意大利国家电视台向中国外交部新闻司发出公函,希望在中国拍摄一部纪录片,并委托安东尼奥尼担任导演。
  1972年,安东尼奥尼在中国政府的邀请下来到中国拍摄纪录片,他自称是“一个带着摄影机的旅行者”,想要拍一部不带任何教育意义的纪录片,在来北京前几个月,安东尼奥尼在寄往北京的“意向书”中曾写道:“我计划关注人的关系和举止,把人、家庭和群体生活作为记录的目标。我意识到我的纪录片将仅仅是一种眼光,一个身体上和文化上都来自遥远国度的人的眼光。”
  突如其来的大批判
  由纪录片而引起外交事件的例子在纪录电影史上并不鲜见,这部被贝尔托鲁齐认为是“真正描绘中国城乡诗篇”的纪录片《中国》也使得安东尼奥尼在当时的中国遭到了未曾预料的批判。
  1974年1月30日的《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恶毒的用心,卑劣的手法》的评论员文章,这篇文章也是《中国人民不可侮》系列评论的第一篇。
  至此对于安东尼奥尼的批判就如暴风骤雨般而来。批判安氏的活动持续了将近一年时间,仅1974年2月和3月间发表的部分文章就结集了一本200页的书,名为《中国人民不可侮——批判安东尼奥尼的**影片〈中国〉文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年6月版),作者来自全国各条战线。
  对于中国人民在“文革”中取得的伟大成就不屑一顾,而是偏重于捕捉日常生活场景,这可以说是当时国人批判安东尼奥尼影片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一系列批判文章中就提到“安东尼奥尼要拍什么‘偏远的农村’、‘荒凉的沙漠’、‘孩子的出生’、‘人的死亡’等等的计划”,“在镜头的取舍和处理方面,凡是好的、新的、进步的场面,他一律不拍或少拍,或者当时做样子拍了一些,最后又把它剪掉;而差的、落后的场面,他就抓住不放,大拍特拍。”等等诸如此类。
  作为“天生的悲观主义者”,安东尼奥尼眼中的世界确实是不完美的;作为西方现代电影的重要代表人物,他非常重视通过影片表达自己的个人体验。但是由于当时中国对于西方纪录电影观念的极大差异,以及中国当时所处的特殊政治时段,使得这种个人体验似的影像表达成为了被批判和被指责的对象,安东尼奥尼的名字甚至被编进了儿歌之中。
  在自己的国家也受到攻击
  1964年安东尼奥尼曾凭借《红色沙漠》在威尼斯电影节上一举斩获“金狮奖”。时隔10年,在1974年的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上,安东尼奥尼的《中国》安排在威尼斯最好的凤凰剧院上映,但消息传出之后由于受到各方压力影片最终改在另外一家影院放映。影片之前还加映了安东尼奥尼新片《职业:记者》的片段,出乎意料的是,正要进入影院的安东尼奥尼被突如其来的一大群观众包围住了,面对这一切,安东尼奥尼有口难辩,不仅不被中国人接受,而且在自己的国家也受到攻击,并被指责“背叛了中国”。
  2004年11月25日至12月5日,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安东尼奥尼电影回顾学术观摩在北京举行。安东尼奥尼的妻子恩里卡特地代两人为《中国》与中国32年后的“重逢”写来致辞:“这个等待很长,但应中国政府邀请而拍摄的《中国》今天能在北京放映一事给了他巨大的满足,并想借此机会再次向你们表达他的感情。他祝愿这部影片能尽快与全中国的观众见面。




**********************

小弟第一次在本版发帖,大家多多支持一下阿
本片在当年可是造成大话题,可以从本片中看到70年代中国的个地风土人情。
忘了说明,本片是中国质量排名第一的rmvb影片原创论坛~影视帝国CNXP出品的。
质量应该可以保证


**********************
【下载地址】:



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回复才可以浏览


[ 本帖最后由 rikufunish 于 2008-3-29 03:49 PM 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hjianji1 金币 +104 原创内容 2008-3-29 10:14 PM
电影就是雕刻时光

TOP

来看看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确实和我们想的不一样
他们很客观
让我们好好客观的看待一下自己的祖国

TOP

曾在youtube上看到过片断,当时印象就很深刻,也许安东尼奥尼并不“全面”,但他所展示的是“事实的片断”,他用了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与语言来描述当时“疯狂”的中国,今天的人们值得面对这些珍贵的资料思考一下,用不同的标尺度量历史看到的结构截然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同。

TOP

这个片子以前看过,非常真实,很难想象那个年代,和现在的差距会如此之大

TOP

8.5分高分的片子~这个是纪录片么?~外国人眼里的中国人?~chung kuo是鬼佬的发音吧~估计看完了还是会热血沸腾的那种。。。可能真的是纪录片~估计引起外交问题了~不知道以现代人的眼光看这种片子会是怎样一种感觉。。

TOP

不 就 是 自 卑 嘛 , 所 以 才 更 要 在 国 际 社 会 证 明 自 己 的 优 秀 , 也 因 为 没 自 信 , 所 以 才 会 做 假 , 希 望 给 别 人 看 到 美 化 的 一 面 , 其 实 到 现 在 , 这 样 的 心 态 依 然 存 在 , 只 是 手 段 更 为 隐 秘 高 明 而 已 。

对 导 演 而 言 , 当 时 的 阴 差 阳 错 , 反 而 记 录 了 另 外 一 种 真 实 , 或 许 也 是 他 想 不 到 的 吧 , 谢 谢

TOP

我感觉当时的中国除了政治狂热和贫穷,内斗以外,没有什么好拍得了,也不能怪这个安东尼奥!
谢谢搂住!

TOP

那个年代,我们一点都没有经历过,只能通过这样的纪录片了解一二

当然这个是外国人的角度,不全面,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判断还是要靠我们自己

感谢楼主分享这样稀有的片子

TOP

我老婆是高干子弟,手的完全是片面的教育,有时候和他看看灰色电影有益沟通。这部片子是彩色的吗,怎么那么大

TOP

这部片子的确是值得看的.对于喜欢怀旧的人和生活在那个年代的无疑是一部心灵的佳酿.重温当时中国的生活状态.对于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来说也是大开眼界的佳作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