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闲来茶馆首页]·[所有跟贴]·[加跟贴]· [版主管理]·[樱花树上的大象的留园博客*繁體閱讀*
人之初如一张白纸!
送交者: 樱花树上的大象 [举人] 于 March 18, 2008 00:19:48 已读

关于人之初性本善,还是人之初性本恶的讨论,已经持续了几千年。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先有光明还是先有黑暗这样的命题一样,被人争论不休,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定论。而我则更倾向于认为,人之初如一张白纸,既有善的倾向,也怀有为恶的念想。 www.6park.com

一个刚出生的孩子,连笑都不会,是没有任何辨别能力,没有任何善恶的概念的,对这个世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你怎么去影响他 、教育他、灌输什么,甚至周围的人怎么做,做什么,他都可能跟着效仿。那时,对与错于他没什么两样。 www.6park.com

其实,那个流浪汉蜷缩在那个墙角已经很久了,饿极了捡些垃圾吃,然后还蜷缩在那个地方。城市里这类人很多,大家都见怪不怪。一天,一群孩子放学后正高兴高兴的往回走,也许是出于好奇,也许是因为无聊,也许是因为其他原因一个年龄稍大的孩子突然捉弄起了路边的那个流浪汉。开始是远远的逗他,然后是用土块砸他,把口水吐在他身上,流浪汉对于这一切没什么反应,路过的大人也笑笑走了。这以后好几天孩子们放学后都要这样重复一遍。 www.6park.com

事情的转折是,一个善良的老太太路过时看到了这一切,狠狠的把孩子们批评了一通,然后买了些吃的放在了那个流浪汉面前。老太太不是本地人,做完这一切就走了。但从此流浪汉面前总摆放一些好心人买的吃的喝的东西,天冷了还有人送来棉衣等御寒的物品,有孩子再恶作剧总有人及时制止。
以往 一个人落水了,有没人去救,我们一般以为这取决于围观者的素质,或者准确的说是里面有没有乐于助人的个体。但某心理学家不认同这个观点。就此他做了一系列试验。说是系列是因为这些试验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比如都是先让一个懂水性的人假装落水,闹些动静让别人发现。不同的是,试验一的地点选在围观者很多的地方,试验二选择在人很少的地方,试验三和试验四分别和前面的两个试验对应,唯一不同的是,发现这种情况后他马上积极营救。结果相似的地点,相似的人群,同样的时间段,重复好些次,结果都是一样:试验三和试验四中围观者好些人都伸出了援救之手,帮着着寻救援的工具、拨打120、110电话等,试验二次之,而试验一无动于衷的人太多。
我不敢苟同那个心里学家的观点,认为试验结果与条件具有必然联系,但二者之间有一些关系还是说得过去的。哲学认为事物都有正反两面,人心也是。恶的东西能照见人性的恶,而善良的东西也能刺激自己内心最柔软的部位。有人落水旁人施救有危险,大家都没行动,我也没必要。如果大家都在积极行动,你还有时间打这些小算盘吗?那样你甚至可能感觉很厌恶自己。
人之初如张白纸,既有善良也有邪恶,我们成年人也是,相对于以后甚至下一个动作我们时时处于“人之初”。有时它们可能在一个人的内心是“等价”的。善良需要提醒,更需要鼓励。
美国驻伊拉克士兵虐待囚犯的事情暴出后,女主角“英格兰”远在美国的家人和朋友对此感到十分震惊。他们宣称,这位年轻的女孩“非常善良”,“根本不可能作出如此出格之事”。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周围的人的影响和纵容。与之相反,道德模范的颁奖典礼则让“校正”们站出来为自己的过错公开忏悔。
这让我想起曾经听到的一个故事。一著名的话剧大师到某城市演出,围了很多记者和崇拜者,大师边向众人挥手边往前走。一个年轻人善意的提醒:您的鞋带开了。大师先是一楞旋即笑了:谢谢,然后很自然弯下腰把鞋带系好,站起身后再次向年轻人表示感谢。但当他走到台前时却又弯下腰把刚刚系好鞋带松开了。这一切刚好被一个记者尽收眼底,很是不解,事后忍不住向大师求解缘由,听后,大师笑了:因为当天我要演的角色是个流浪汉,把鞋带松开是为了更符合人物身份,年轻人不知道这些。但他是出于好意提醒我的。如果同着那么多人解释,一则浪费时间,更会让他感觉尴尬,再碰到类似情况他可能会犹豫。
我佩服大师对艺术的完美追求,更佩服他的宽容、睿智和对人性的理解。善良是需要提醒需要鼓励的! www.6park.com


喜欢樱花树上的大象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请点这里投票加分支持]
所有跟贴:

加跟贴(积极回贴支持发贴的朋友,才能欣赏到更多精品好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编辑助手] [发贴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