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04-27 03:16:53 【来源:早报网】
一大群人在武汉、青岛、广州等地家乐福超级市场前抗议的场面,一点都不让人感到陌生。事实上,这应当是在许多人的意料之中的。之前网络上,以及手机简讯互相通报抵制家乐福的激愤,已经预告国外媒体将可以如何报道中国4月份的这个周末。我在上一轮反日时亲身领教过中国人民的愤慨。那是 2005年,同样是四月天,载我的北京出租车司机骂起日本人时面红耳赤,认定到日本大使馆砸车也不是什么错误的事。我原本要带父母去的一家意大利餐馆吓得放假不敢营业,因为老板是日本人。到成都时看到那些自发的学生走向街头抗议,伊藤洋华堂外也有好些愤怒者与维持秩序的警察对峙。
只不过这次,轮到法国了。
那些表达不满的人理直气壮。他们确实可以说:中国可没去惹人家,而是外国人实在欺人太甚。中国人有发出声音,表现姿态的权利。
不过,看着那些群起激愤的照片,我想起几个星期前看到中国政府对“达赖集团”狠批猛打时,对这些强烈言辞表示大惑不解的讲英语的朋友。这次,朋友又会如何说起“那些中国人”?这些朋友不“亲中”,但也一样为北京奥运的到来感到高兴。他们不支持藏独,甚至很多也搞不清西藏的问题,不过这几年来看到中国的发展和改变,逐渐有了好感。他们对西方媒体一贯的傲慢有些不满。这次圣火在欧洲的传递过程中遭到阻难,有人声称抵制,他们也不苟同。看了傅莹大使在《每日电讯》情理兼备的文章,他们心中有所触动。
然而,当朋友再看到一片人海围在超市前的场面,或者被涂鸦的青岛女孩的住家照片,清楚看到“那些中国人”表达了自己的情绪时,感觉是不一样的。这些朋友不一定写博客,不一定选择公开谈自己的感受,但私下并非没有不自在,甚至恐惧。部分西方媒体用自己的一套标准衡量别人的眼睛没变,但那个发生了巨变、拥抱全球化的中国来到这样的事情上时,轻易就怀疑外国人的阴谋,并直接把宣泄愤懑与表达爱国结合起来的反应,不也还是一样?
有了北京奥运,有了脚步急速的全球化,中国什么深层的东西改变了?外国人看中国的什么改变了?
有的中国人习惯把一部分西方人总括为整个的“西方”,而有的外国人,包括一些西方媒体,也习惯把那些抗议示威者和网民看作是整个的“中国”。“整个”是个可怕的概念。中国人如果想的是整个的“西方”,那种受到欺压的委曲感会更加强烈。委曲在此时此刻化为愤怒。北京奥运是百年期盼的话,受到无理阻挠,那泱泱大国就更要还以颜色,以维护它的尊严。
但我同时也想起中国总理温家宝几年前接受《华盛顿邮报》访问时,点出中国13亿人口的重量。他当时说,13亿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如果用乘法来算,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如果用除法的话,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的数目。在外国人眼里,那些示威抗议的壮观场面给人的担忧,包括心里暗自想着13亿的乘法。
示威抗议的不可能有13亿,但是哪怕只是它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都会让人有许多的联想。现在外国人看到中国这样的场面,经常都是与“民族主义高涨”连在一起想。虽然示威抗议、表达看法在中国并非没有传统,最早可能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太学生反对宦官专政、关心政治的请愿,之后不同朝代也时有发生。但是现在人们的记忆里,近数十年来在中国,如果不是为表达爱国和民族自尊的方式,针对国内问题的“群众事件”很快会被政府制止扑灭。因此,外国人见到这种没有被制止的群愤,往往都是对外的,是与外国发生矛盾的时候,并且往往是在一种中国人感觉受到不公平对待后,为表明中国不容欺的展示。越是这样,中国人越要表现力量。在这种情绪底下,表现不可能是平和的。其中,中国的一些叫嚣者又很容易被媒体所放大,使到中国的民族主义,在当下几乎被视为让人不安的现象。
人们也就在关注奥运时,自然的关注中国如何处理自己。
中国这连串的反应,会不会都在策划314事件者的计算之内?我们无从知道,但是历史会记录北京奥运的前夕。